2022年06月05日
第A06版:悦读·档案

恢复高考:迎来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

2022年06月05日

  ■河北农业大学1977级大学生张孟臣(右)和同班同学李之树在校园里。

  □陈晔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成为很多人命运的拐点。

  我的姑姑、几个族兄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上大学的,毕业后有了工作。他们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入政府机关,有的去了北京、石家庄、保定,有理想的人实现了目标,暂时没能实现的看到了希望。

  那一年,考生的年龄相差很大,年龄大的已有孩子,工作多年;年龄小的才15岁。1964年夏秋之际,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刘绍本,1977级大学生报到时,他和几位教师接待了新生,他说:“给人的印象是,学生大的大、小的小,相差约十岁吧。我教他们写作课,全班77人,分成两个小班听课。”

  高考让一些人从工厂、农村走向学校,命运彻底改变,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一

  平地起惊雷,久旱逢甘霖!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教育迫切需要一场“甘霖”。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个消息旋即吹进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当时正在石家庄正定南村当民办教师的米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毅然决定参加当年的高考。正定和石家庄隔着一条滹沱河,他推着借来的一辆自行车,带着妻子烙的白面饼去参加考试。妻子平时节俭,从鸡窝里掏出舍不得吃的鸡蛋,煮了两个放进丈夫的绿军挎包,寓意“双百”。因为高中毕业后一直当民办教师,功课没荒废,他一举中榜,轻松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会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而后,爱人和孩子随他进城。多年以后,我去南村办事,在公交车上,一位南村人问我去哪里。他说他的米铁老师也在市里工作,米铁老师教他们语文,很有水平。走上领导岗位的米铁,始终有上大学前的儒雅气质,那是高考前从教生活的印记。

  “大豆国宝”省农林科学院粮油所张孟臣教授,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他家在衡水湖边,祖父是烈士。他先回乡务农,后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分配至石家庄工作,成为享誉全国的大豆专家。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考场,他们年龄不一,来自不同的行业、地域,但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过去上大学有诸多条件限制,如今大学的大门向他们敞开了!

  二

  从《人民日报》发布消息那天起,石家庄市和平路两侧的几十家大型国有企业就不平静了。那个时代,人们争相进企业,知识青年回到城里,以进工厂工作为荣。“我一直拿着三十八块六毛一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那时候,一块钱能买不少东西。”在某机械厂工作的工程师蓝师傅说。回忆当年,她非常自豪。

  曾经是棉纺大院子弟的梁女士说:“那个时候,觉得我妈妈穿上纺织女工的衣服特别好看,我经常穿上显摆!”

  企业条件好,但知识更有诱惑力。在工厂上了8年班的胡勇在一家企业铸造车间当翻砂工,他在车间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去子弟学校找老师借书,干活儿的间隙就是看书,经过短时间冲刺,他也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再回到企业,身份变了,眼界宽了,知识厚重,他成了企业的技术人员,后来一步步升至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

  高考改变命运的例子太多了。

  曾担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的赵秀忠教授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当年没录取,后又参加1978年的高考,考上了大学。参加高考前他22岁,在村里当民办教师,考试地点是古月中学。他是革命老区平山白龙池村人,从公社中学到考试地古月村有20华里。在崎岖山路上,他骑一辆旧自行车,心潮澎湃,一边注意路况,一边想考试的事儿。他住在初中物理老师段少谊家,几个人在士炕上围着一个小方桌,点着煤油灯看书,师生一起参加了高考。得知当年没录取后,他继续回村教课,晚上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每天看完学生作业后,主要精力就用在复习功课上。他坚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大山。那一年,充实而又辛苦。

  那一年,家在农村的有志青年,干完地里的活儿,从地里回来,在树底下、柴垛旁看书,甚至去干活时,身上还揣本书。他们压抑的时间太久了,要把青春找回来,走出去,看世界,开眼界。

  师生同考,夫妻同考,父子同考,考生中有的稚气未脱,最大的30多岁,已经成家,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三

  恢复高考,开启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科教兴国的大道。经过40多年的完善,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考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高考,就没有今天作出的贡献!”张孟臣,现任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曾获得多个科技奖项和荣誉称号。他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是恢复高考后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的代表之一!

  张孟臣出生在衡水农村,家中兄弟姐妹7个,他是老大。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他从小就跟父母下地干活。高中毕业后,他在家务过农,当过民办老师。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种了4年地的他,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顺利考上河北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从事粮食研究,主研大豆。他总结出新品种密植技术,首次攻克高产品种难关。1993年,年届中年的他决定考研。人到中年,业内有名,拥有高级职称,人们劝他别折腾了,他说:“我们搞农业研究,不掌握先进技术,不站在技术前沿,和人家差距就会拉大!”那段时间,他像当年参加高考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愣是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数量遗传专业研究生,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行大豆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他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适宜夏大豆产区轮回选择群体,并在国内首次通过轮回选择研究选育出LD42、LD60高产优质大豆。他育成的突破性品种“冀豆7号”,首创夏大豆亩产316公斤最高产量纪录,结束河北省大豆长期低产历史,成为我国大豆育种史上唯一获“国家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品种。国内缺乏优质高油大豆品种,榨油企业每年进口大豆。为给中国大豆争气,他又带领科研人员培育出高油大豆“冀黄13号”,含油量比进口大豆高2至3个百分点,成为与国外高油大豆抗衡的最优势品种。

  从青春到华发,“斗”出大豆品种20多个,推广面积一亿多亩,将“贫豆”变成“富豆”,他是我国大豆“脱贫”的“大豆李保国”。而1977年恢复高考,则像刀刻一样铭记于心。他的女儿通过高考,考入名牌大学,在上海工作。单位中又有参加过高考的大学生,一拨一拨,周而复始。

  “正是高考,让我们有了进大学学习的机会。正是高考,让我们国家有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脱贫和小康!”

  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是在该年下半年完成招生录取的,次年即1978年早春二月入学。1978年考入大学的赵秀忠介绍,他们班还有两位年龄最小的同学,明年退休。高考改革中的第一代高考学子按照正常的规定退休,回归家庭。而作为省管专家中的20多位特殊人才之一的张孟臣教授,还要干到70岁。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退而不休”为国工作……

  2019年9月20日,北京展览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其中有一项展览是“恢复高考模拟现场”。

  45年过去了,每到高考季,莘莘学子会走进考场迎接自己的人生大考。而1977年的高考则成为了历史,1977年的高考人乘坐的是改革开放的头班车!1977年恢复高考,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起点!

2022-06-05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87252.html 1 恢复高考:迎来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