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恩畅
有个无障碍的征文,举办方希望我参与一下。接到通知后,我在想何为无障碍。显而易见,对于肢残人士来说,无障碍就是台阶处更多的坡道,划轮椅时上下轻松顺畅;对于视障朋友来说,则是道路上盲道整齐明显,无侵占、无破损,携带导盲犬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及自由出入公共场所,没有歧视与驱离;而对于听障朋友来说,则希望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餐馆、酒店、公共汽车地铁等,能够提供便捷的手语服务……
征文的选村范围大概离不开这些方面,从这些方面着眼,固然能够反映社会无障碍建设的客观程度,但笔者以为关于无障碍应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第一,城市中无障碍的建设首先要做到,人与物之间的环境友好,比如盲道的规范化设计铺设,商场等公共设施无障碍坡道建设角度及倾斜是否规范,公共场所第三卫生间的设置及指引标识是否简洁明了。
其次,无障碍建设方便惠及的是特殊群体,也应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残障人士独立出行是否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相比于廉价的同情与怜悯,残疾朋友更渴望能够得到社会的一份平等的认可与尊重,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软性的无障碍”。
再有,残疾朋友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的束缚,尤其是后天伤残的朋友们,多多少少在身体器官功能恢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番心理重建,这“脱胎换骨”的内在过程是痛苦的,但只有努力与自我和解,重新认识一个崭新的自我,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保有了一份内心的和谐,完成了这一“内在的无障碍建设”,一个人才能真正的身随心动,畅行天下。
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和自身内在的无障碍构建相同,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急功近利就能做到的。无障碍硬件建设亮化了城市文明指数,所谓“软性无障碍”建设则折射出城市中人的温度,而“内在的无障碍”的“脱胎换骨式”的过程,则是对于“无障碍”这一命题更高层次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