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翻身年画《慰问军属》
“翻身年画”是指抗战后木版刻印的以解放区现实题材为主的新年画,其艺术成就在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达到高峰。抗日根据地印刷新年画始于1939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自刻自印了两种新年画,分发给农民张贴,受到群众的欢迎。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年画艺术发展成就显著。新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形式高超,这与当时有许多专业革命美术家投身其中密不可分。金浪就是其中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
金浪(1915-1999)浙江镇海人,擅长年画,1932年开始学中国画,后投师学工艺美术,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任教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三部。建国后,他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代表作品有《慰问军属贴春联》《领土地证》《纺线图》《东渡黄河》等。
1948年,金浪在正定华北大学创作,并由华大美术工厂印制了木版年画《慰问军属》,表现的是华北解放区农村喜庆新年贴春联、敲锣打鼓慰问军属的热烈场面。构图饱满、色彩明丽,人物刻画简练生动,各具特征,尤其是农家房舍、牛车磨盘等环境描绘非常富有乡土气息。整幅作品最为画龙点睛的是左上端几行红色题字:“喇叭吹,锣鼓响,贺新年,喜洋洋;红春联,贴两旁,送年礼,端上房。都说人人歌英雄,军属军属最光荣。”通常一般新年画上只简单印上几个字的标题和作者,而金浪创作的《慰问军属》和另一幅《领土地证》都采用了传统国画书法题字的形式,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难能可贵。
拥军优属是新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这一题材中,除了金浪的《慰问军属》(1948年)之外,代表作品还有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1944年)、张仃的《儿童劳军》(1949年)、张景文的《做军鞋》、施展的《新年劳军》(1949年)等。这些被称为“翻身年画”的新年画在边区还被作为新年的礼物,通过村公所送到军烈属家,常常在敲锣打鼓的声势中,成为一种最高的礼遇。
新年画名作《娃娃戏·打老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冯真早年毕业于正定华北大学,如今她已是耄耋高龄,可谓德艺双馨,桃李遍天下。十多年来笔者曾在石家庄、北京、上海三次采访冯老,每次听她提的最多的就是在石家庄创作《娃娃戏·打老蒋》的往事。
冯真老师祖籍广东南海,出身文化世家,父亲冯乃超是创造社主将、左联筹建者之一、著名教育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冯真早年在上海读书,1946年刚刚15岁时只身从上海化装到晋察冀解放区,进入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参与了“冀中年画研究社”的艺术创作活动,开展绘画的大众化改造工作。冯真与她的老师江丰、古元、彦涵、罗工柳、力群、阎素、吴劳等一大批来自延安的艺术家,形成新木刻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一支劲旅,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
1947年,“土改”运动中,冯真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她以切身的生活感受,在学校学习期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娃娃戏·打老蒋》,时年16岁。这幅画在新中国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娃娃戏》是当时最受群众喜爱的年画,冯真因此闻名一时。她在石家庄还参与创建“大众美术社”,使新年画走向全国大众,其中《娃娃戏》《参军》印刷量达60万份。接着,她又出版了《解放军和儿童是好朋友》等新年画和炕围画《娃娃欢》、喜帐《娃娃乐》等,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广泛好评。
由于冯真成绩突出,那时苏联来我国拍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新中国》时,在美术界,除了介绍徐悲鸿、齐白石、古元等外,也有当时仅仅18岁的女画家冯真。1950年,冯真与丈夫李琦(著名画家、《毛主席走遍全国》的作者)一起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在美院的讲坛上,她边教学边创作,画了《老英雄回来了》《刘胡兰》等优秀年画。他们夫妻合作创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佳作《伟大的会见》《民族大团结》。冯真先后五次荣获国家奖励。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两人不追时髦,一颗赤心,将艺术立足于人民之中,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奉献了一大批美妙画卷。
《清算图》:从木版年画到油画
莫朴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他的代表作《清算图》,曾被评论家列为与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王式廓的素描《血衣》、蒋兆和的国画《写给志愿军叔叔》、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并称的共和国红色美术经典。《清算》是先由木刻年画的形式完成,然后画成了油画,而这两幅孪生杰作就诞生在石家庄。
莫朴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40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1941年任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主任,1943年调到延安鲁艺任教。在战争年代里,他主要从事木刻年画创作。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莫朴在华北联大担任美术教师,又重新拿起油画笔,开始创作油画。之后,联大师生来到束鹿(今辛集市),莫朴在小李庄参加土改,创作了套色木刻《清算图》,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油画《清算》。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最直接的现实生活,描绘觉悟了的农民愤怒揭露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这场翻天覆地的斗争。
多年之后,莫朴先生回忆说:“《清算》是在农村中画的,画时没用模特儿,但站在画架前面,眼前就浮现出许多农民形象,他们明朗而亲切,常常被他们激动着。虽然作品完成后自己对其中有些形象并不很满意,但由于对农民有感情,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所理解,也熟悉他们的外貌,这就和以前画的似是而非的‘农民’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质朴画风奠定了莫朴油画的基本风格。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先生曾对《清算》作了很好的分析。他认为画面再现的不是一般的公审,而是以公审来再现“一股正义的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的强大气势”。所有的形体都被契合在这尖锐冲突的两个相向的三角形结构组合之中,熔铸成一个觉醒的农民的整体形象。《清算》不愧是中国早期革命现实主义艺术的优秀代表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莫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浙江文联副主席等职。莫朴的油画,造型坚实质朴,色彩凝炼厚重,笔触沉着有力,最具影响的作品有《清算》《宣誓》和《南昌起义》,出版有《莫朴画集》《莫朴之路》。2006年,“艺术与时代莫朴创作回顾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参军图》:革命美术经典
新年画是革命战争年代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重要艺术形式。1946年华北联大来到辛集后,美术系的版画家们如江丰、古元、吴劳、莫朴、彦涵等与年画民间艺人合作成立了冀中年画研究社,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战争场面的新年画,曾被周扬誉为“中国美术运动史上的创举”。
年画研究社后与华大美术工厂合并迁往石家庄,更名为大众美术社,成为革命新年画的创作大本营,仅1948年就出版年画30多种,印数达60万份。《参军图》就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描绘了解放区人民送郎参军的热闹场面。
此画与当时同类题材作品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参军队伍以近乎夸张的“S”形构图巧妙予以展现,既热烈又喜庆,更使画面富于变化和韵律感。另外,由于有武强专业艺人的参与,线条之精细,红蓝对比色的运用也非常成熟。此作品1949年建国前夕曾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获得观众好评,还被收入展览作品选,并印成书中少数几幅彩色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参军图》竟然荣幸地被选为《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封面,该丛书有60种之多,而且发行量很大,是解放区文学的集大成者,能够成为这套丛书的封面也证明了该画的重要意义。1951年,这幅作品还被介绍到了欧洲,发表在德文版的《新中国版画》一书中。此外,建国后《参军图》先后被《中国现代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等各种美术画册收入,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参军图》的作者洪波早年在北平艺专油画系学习。1945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上世纪50年代初赴朝鲜前线任美术记者,回国后任中央美院版画系副主任、院党委书记、全国美协理事,代表作有《庆功》《烈士刘胡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