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湖南、山西、河南等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可能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手机瘾”现象越来越普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丁江学校校长曾洁前年曾在山区支教。在支教过程中,她发现,随着智能手机加快普及,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联系方便,以及帮孩子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普遍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一些老人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加上对孙辈过于宠溺,要求不严,最后手机成了孩子打游戏、看视频的娱乐工具。
记者在冀南地区采访一对留守小姐妹时,姐姐告诉记者,学习压力大,她喜欢在快手上刷轻松搞笑的短视频,妹妹则喜欢玩手机游戏。“班上大多数同学有自己的微信号,平常大家也会聊游戏,不玩的话跟同学没法交流。”妹妹说。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雷望红老师曾前往南方多地农村做过相关调研。她发现,很多初中学生都有抖音、快手账号,就像当年“80后”人手一个QQ号一样。“他们喜欢看搞笑视频,然后把自己模仿的视频上传。”
湖南大学生村官常娟曾在几个村庄做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孩子对短视频软件的迷恋越来越严重。孩子放学走在村头巷尾,屋内传出各种搞笑配乐,不用进去看就知道准在刷短视频。
晋北一位公职人员告诉记者,他8岁的小侄女寒假每天仅刷短视频的时间就有3个多小时。“孩子一张嘴,尽是网上流行的各种‘抖音梗’‘快手梗’。”
“手机价格越来越便宜,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成瘾,成了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玩伴。”河南省信阳市一名小学校长说。
令人担忧的沉迷
河南省鹿邑县初中学生靳博的父母在浙江打工。为了方便联系,父母为他买了一部手机。靳博的爷爷告诉记者:“没想到买了手机后,他天天打游戏,家里谁也管不住。”靳博沉迷于游戏后,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靳博的父母每月会固定给他1000元生活费。他妈妈说:“因为不能陪孩子,就多给一点钱,没想到他把不少钱都拿去玩游戏了。我们在外地,心里着急,又管不到他。”
湖南省一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一到周末,乡政府墙角经常会有一群中小学生扎堆来蹭网刷视频、玩游戏。这群孩子长期聚集,容易滋生旷课、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河南省嵩县德亭镇酒店小学教师王予川则总结了“星期一现象”:一些寄宿生周末回家,沉迷于手机娱乐中;返校后的第一天,会规律性地出现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严说,“手机瘾”问题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家庭关系都有消极影响,而且网络上一些涉及暴力、色情的内容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低龄儿童,有潜在的社会风险。
“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平台推送的内容越来越精准,富有针对性;对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浸淫其中会让他们信息视野越来越窄。”常娟说。
一些家长反映,尽管一些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有的使用效果有限。比如,一款应用软件限时40分钟,但下载多款应用软件,就可以轮流使用,上网总时长仍无法控制;许多孩子使用爷爷奶奶的手机,一些程序软件默认设在成人模式;有的应用软件卸载重装后,可以恢复此前的状态,“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多方发力营造良好环境
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已成为当前部分乡村面临的共性问题,亟待引起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
雷望红说,近20年来,乡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乡村儿童的娱乐时间、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留在乡村的儿童玩伴越来越少,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放学后往往就是待在家里。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很少组织相关文体活动。一些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比较孤独,智能手机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企业要严格落实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防止未成年人手机上瘾。
顾严建议,要积极引导家庭、学校和互联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履行各自的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儿童能够免于网瘾的伤害。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娱乐活动问题,雷望红建议,乡村学校要加强文体教育,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娱乐场所;多组织读书会、兴趣小组、健身俱乐部等,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在校娱乐时间。村集体可通过建设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可供青少年活动的场所,组织一些文体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文中部分受访对象为化名)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