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砾华
保定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位于保定市中心地带,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直隶总督驻此,至1911年清朝灭亡,历时180余年间,清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里有密切联系。
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占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的保定直隶总督署,整座建筑座北朝南,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衙署分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其它辅助建筑,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资料显示,清朝时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大多不存,但其半封闭格局造就的威严气氛,依然给人森严神秘之感。
到过直隶总督署的人,无不对大门外两根旗杆印象深刻,它们是清代省级官式衙署的重要标志,也是直隶总督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清代时,总督署辕门内东西两侧,各有木质旗杆一根,其高度并无定制,大约18米多高,若朽烂可及时更换。光绪七年(1881)李培祜所修《保定府志》“保定府城图”中标明,总督衙署、布政使司署、按察使司署及贡院门前均有旗杆两根,而尤以直隶总督署的旗杆为最高。旗杆上端约1/3处有一方形旗斗,下收上放,可以站人,其最顶端悬一横杆与地面平行,上挑一长方形红边白底彩旗,旗心书有“直隶总督部院”6个宋体黑字,与木质红漆相映衬,十分耀眼醒目。后来,某位总督将原来的木质旗杆换成进口水泥制作的,高度为36米多,居全国旗杆之首。上世纪后半叶,大旗杆因影响交通被拆除。又过了若干年,保定各界人士呼吁恢复这一景观并纷纷捐款,大旗杆又重新树立起来。
清代“八督之首”
清朝入关后承袭明制,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并将总督、巡抚列为一省或数省的众吏前列,并明确规定总督“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清朝在全国共设九个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其中,东三省总督也叫“奉天将军”,设置于清朝末年,由于出现较晚,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拿“八督”说事。直隶省因距离紫禁城最近,地理位置独特,直隶总督一般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担任,号称“八督之首”。
从保定直隶总督署的建筑遗存看,大堂和二堂正厅上方悬挂匾托,而官邸和上房正厅的门上只挂楹联。而且,大堂、二堂悬挂的牌匾必须为皇帝御赐。大堂上那块黑底金字“恪恭首牧”匾,就是雍正八年皇帝亲笔题赠直隶总督唐执玉的,以此赞誉其克勤克俭,带病供职等美德。“恪恭”二字好理解,无非谨慎而恭敬之意;“首牧”中的“牧”,是指地方官,此处自然是指直隶总督。四个字中最耐人寻味的,应在于这个包含了重要、首要、第一名之意的“首”字。可以说,雍正帝既以此表扬了唐执玉个人的出类拔萃,也明确了直隶总督“八督之首”的地位。
仔细品读,保定直隶总督署所有楹联中,大门口那副最为气势恢宏: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洲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上联极言直隶省所管辖区域之辽阔,以及拱卫首都的重要性;下联以曾、李为例,意在点明直隶总督身兼地方行政、军务和对外通商等职能,具有特殊地位。因为曾国藩、李鸿章师生二人,都有“大学士”头衔,都出任过直隶总督,可见这一职位之崇隆。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大员,主要负责为皇帝起草文章并肩负编纂史书的重责,权力是相当大的。
另外,正如对联上联所形容,直隶总督统辖区域之辽阔,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直隶总督之形形色色
从雍正年间总督一职定制到清帝逊位,清朝八位皇帝统治期间,直隶总督存在时间虽然不超过二百年,却有74位99任总督,平均起来,不到两年就换一任总督。总督之位为什么如此频繁地调换呢?其中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只好频繁调换以防此弊。而且,清代直隶总督任职也比较复杂,有实授、署理而未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等五种。总起来说,这五种情况都在直隶总督的统计数目之内。
虽然,直隶总督之位调换频繁,却有两人任期在十年以上,他们是乾隆年间的方观承和同治至光绪年间的李鸿章。其中,方观承任职十二年零七个月,而李鸿章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5年。
与李鸿章一样,袁世凯也曾三任直隶总督,但总共时间只有5年零3个月。出任直隶总督,使袁世凯成为重要的地方大员,这一点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袁世凯上任后,筹集资金、仿德国制度筹练北洋新军,还在直隶创办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开办巡警学堂。同时,还在保定等地兴办了新式学堂。办学过程中,袁深感科举制对新式教育的阻碍作用。1905年8月,由他起草并联络张之洞等人上奏折,请求停止科举。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下旨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
纵观清代七十多位直隶总督,科举出身的饱学之士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其中竟有一位大字不识的“奇葩”总督,他就是雍正朝的宜兆熊,署理(署理有别于正式任命的“实授”,通常指暂时代理,有的是短期署理;有的是先署后授;还有的是一直署理,但质同实授)直隶总督1年5个月。宜兆熊出生于功勋之臣家族,其祖、父都是军功出身。虽然他从小不读书,却并不影响他承袭爵位。在宜兆熊之前,首任直隶总督李维钧与年羹尧结党营私,被革职抄家,后病死狱中。雍正皇帝之所以让宜兆熊署理直隶总督,正是看中他“操守尚优,心术亦正,蔼然有忠爱之诚”,图的是这个人对自己忠心不二。为了协助这位“文盲”总督,雍正还创新地设了个“协办”总督,调翰林出身的礼部右侍郎刘师恕协助总督办理公事。不过,“双簧总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直至“分署而居,相距三里余,事多耽误”,受到皇帝责罚。“协办”总督只存在于雍正朝,刘师恕之后还有过一位,后来再没设过。无论“文盲”总督,还是“协办”总督,无非都是雍正皇帝驾驭朝廷重臣的一个小手段而已。
多年来,清朝直隶总督们的故事在古城老百姓间口口相传。比如雍正年间以清廉闻名的唐执玉,在任上病逝之后,竟然无钱装殓,雍正拨款加上官员凑钱,才把灵柩运回家乡;又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直隶总督廷雍被侵略军在总督署大堂捆绑下跪,而后斩首,留下一段屈辱记忆;再如最后一任总督张镇芳,仅仅署理10天,宣统皇帝就宣布退位,张镇芳于是成为在任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99任)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堪称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所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说,绝非虚言。
砾华 本名李立华,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博宣传工作,多年致力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著有散文随笔集《闲心闲悟》、文物诗画《梦幻的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