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的通知》强调,推动保险业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工作,规范保险公司经营服务行为,推动行业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治理。
我国开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满5年,在已开展的试点项目中,以商业保险机构为主体,在政策落地、组织实施、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业内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阶段,在制度设计、服务体系、评定标准、管理流程等方面均有待完善。
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日前,石家庄市栾城区一位重度失能人员家属李先生来到中国人保财险石家庄市栾城支公司,将一面写有“长护政策暖人心,知心关爱为百姓”的锦旗送到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人员手中,对该区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的深入实施表示感谢。
2019年11月,根据石家庄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石家庄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配套文件的通知》,长护险开始在栾城试点落地,栾城区医保部门联合长护险经办单位中国人保财险石家庄市分公司,深入基层乡镇大力开展政策宣导工作。送锦旗的李先生妻子57岁,因脑梗塞导致多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疾病极大地增加了亲属照料负担和日常生活开销。
李先生表示,当了解到长护险政策后,当即来到服务大厅就待遇申请流程进行咨询,长护险工作人员协助其办理了申请手续。数日后,由栾城医保局、人保财险工作人员及医疗机构医护专家组成的评定小组对其妻子进行了上门评定。经栾城区长护险资格评定委员会评定,李先生的妻子于2019年12月被正式确定为重点失能人员,依法享受长护险待遇。
据介绍,石家庄市于2018年11月确定在栾城区、鹿泉区、正定县和新乐市先期启动长护险试点,2019年11月在上述四地正式实施。中国人保财险石家庄市分公司开发上线“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系统”,与市医保局实现数据对接;自主研发“长护险照护宝”小程序,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重度失能人员的生存状态、服务质量进行远程监管,为实现提升重度失能人员生活质量、维护长护险基金安全提供了强大助力。
诸多方面仍待完善
尽管当前长护险试点地区满足了大量失能人员的护理需求,但从全国各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情况来看,诸多方面亟待完善。“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失能评估标准等方面亟待统一,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照护方案还有待专业人员来制定实施。”爱心人寿长护险负责人马辉说。
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参保对象包括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上以生活照料、基本生活相关的医疗护理为保障范围,通常是各地政府采取招标采购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本地长期护理保险,也有本地社保部门自办。长护险筹资渠道主要为医疗保险基金、单位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个人缴纳等,而大部分试点地区的长护险资金来自于医保基金。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意味着医疗需求的增长,尤其对于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来说,长期护理服务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质量。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告诉记者,长期护理是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需求巨大。试点5年来,保险公司发挥精算、风控等方面优势,降低了制度运行成本,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但仍存在供需不平衡、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以及服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从宏观层面对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强制法定参保人及其单位缴纳长期保险费,同时完善长期护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本报记者 刘文静
综合《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