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找到安娥佚作《抗美援朝组曲》油印孤本
70年前,在随军跨过鸭绿江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的作家中,还有一位令我们石家庄人引以为豪的革命女杰、田汉夫人安娥。她创作的著名歌曲《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经典作品,脍炙人口,传唱几十载而经久不衰。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安娥写了一部名为《崔斗焕与金玉姬》的歌剧剧本;另有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的电影剧本《正义的战争》,但非常可惜没能搬上银幕。而她译配的苏联歌剧剧本《青年近卫军》倒是出版了单行本,并被搬上舞台演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娥还陆续出版了反映朝鲜前线实况的《从朝鲜归来》,长达八万字的工人传记《一个劳动英雄的成长》……安娥用生动细腻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她经历的每个时代。
安娥以创作歌词而著称于世,在抗美援朝时期,迎来了她歌词创作的一个丰收季节。朝鲜民歌《春之歌》旋律十分优美,其中文歌词由安娥译配,与音乐浑然一体,宛若天成:“青山坡下,平原宽广,肥沃而芬芳。依依垂柳,随风飘荡,享受着春之光。清清的井水微波,美丽的泉水低唱,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最亲爱的故乡……”
此外,还有著名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朴世永词 郑律成曲):“我们是钢铁一样的朝鲜人民军,为和平正义而斗争的战士,把残暴的敌人奸贼坚决驱除,我们要争取祖国的独立统一。人民的自由幸福是我们的生命,纪律严明,意志坚强,体魄强健,团结起全世界的劳动弟兄,勇敢地前进前进,战斗向前进。”朝鲜民歌《在泉边》:“我们大家提着水桶,一同来到泉水边上,亲爱的人们排好队伍,准备出发开往战场。人们跑来掐朵鲜花,争给亲人戴在襟旁,虽然是害羞也还是把话讲:胜利之后千万回来,回到这里清泉边上,来看看我们唱歌的姑娘!”这些歌曲的中文歌词都是由安娥译配的,在当年广为传唱,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感染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然而最令人激动的是,就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前夕,笔者从南方一位收藏家手中购得安娥创作的《抗美援朝组曲》的油印孤本,这部作品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安娥文集》和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安娥作词歌曲集》中都没有收录。笔者在十多年前编写《安娥与田汉》一书时,曾广泛搜集到她的几乎所有主要作品,包括改编的戏曲剧本和翻译的苏联剧作等,也没有见到过这本《抗美援朝组曲》。这部石家庄著名女作家极其珍贵的红色佚作,数十年后能够重新面世,并且又回到她的故乡石家庄,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无比幸运的缘分!
全军优秀话剧《友谊》从舞台到银幕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志愿军文工团集体创作了五场话剧《友谊》,剧本由女作家王颖执笔写作。这位在河北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原为晋察冀野战军二纵队战线剧社演员,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回国后,她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员、战友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她创作的多幕话剧《不准出生的人》,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改名为《雪山泪》摄制。她还参加了独幕话剧《上战场》的集体创作,与刘佳、胡朋、陈群合写多幕话剧《平津决战》。这些剧目演出后均受到好评。
王颖创作的五场话剧《友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汇演优秀作品之一,它以曲折的情节歌颂了中朝人民以鲜血凝成的友谊,塑造了朝鲜妇女金顺玉、志愿军侦察排长何明、医生李华、战士小杨等英雄形象。故事梗概是: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在敌占区执行任务时,救回了一位被美国侵略军迫害得家破人亡的朝鲜妇女金顺玉。她是一个临产的孕妇,受了重伤。我军医务人员和战士们奋力抢救,终于救活了她,并在我军阵地上生了一个男孩。她为了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她的帮助,就给这个新生的婴儿起名为“友谊”。侦察兵们在执行另一次任务时遭到了敌人的包围,侦察排长受了重伤,被金顺玉的婆婆救回家,但不幸被敌人发现后逮捕。金顺玉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挺身而出,给我军带路前去援救。金顺玉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救出了侦察排长,自己却与敌人同归于尽了。她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大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战士,他们高呼着“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口号,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这部话剧作为向祖国人民献礼和汇报的节目,在北京连续演出了几十场,受到首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1959年,该剧剧本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汇演优秀作品之一,被收入《解放军文艺丛书》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周总理看了此剧之后感觉不错,认为可以拍摄成电影。于是八一电影厂便把话剧《友谊》拍摄成电影,由擅长拍摄军事题材影片的著名导演李俊执导。1960年初,影片《友谊》在全国放映后,同样深受观众喜爱。专家还在《大众电影》撰文评价《友谊》:“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生动、深刻,形式精练、紧凑。” 该片成为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又一部经典文艺作品。
王律谭文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