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海
据燕赵晚报报道,近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月饼消费提示,消费者购买月饼时注意:标识齐全才可选,要认真查看配料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等内容;经营资质要查看,要主动查看食品经营者是否有相应的食品经营资质,街边小摊贩散装月饼还需具备“防尘、防蝇、防鼠”设施。
几乎每年中秋节前后,各地监管部门都能查处不少“问题月饼”:有的是“早产月饼”,明明是节前一个多月生产的,却把时间标到节前一两天生产;有的是“私房月饼”,没有食品生产资质,没有卫生许可证,原材料也无安全保障;有的则是“旧月饼换新装”,打上新日期在农村商店售卖。这些问题月饼一旦流入市场,势必危及群众的健康。
为避免购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月饼,监管部门往往会向市民传授一些月饼识别办法,比如看成分、看品牌、看商标、看包装、看月饼外观、闻气味等等。这些常识和技巧十分受用,值得每个消费者谨记。不过,如果买个月饼也要被整成专家,做这样的消费者岂不是太累了?虽说多点常识并无不好,但能让商贩不敢出售问题月饼,消费者轻松购物,岂不更好!
让问题月饼退席并非“难于上青天”,关键是要创新监管方法,堵住假劣源头,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可以套用驾照扣分制或淘宝好差评制,规定查获问题月饼行为将予以一次“差评”,扣除多少分数,并予以警示,以提醒消费者理智选购,性质严重者则取消经营资格。高强度监管必然形成相应震撼,生产者经营者都不敢制假售假,消费者自然会无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