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07

“最河北”的艺术之花 “最民间”的节日狂欢

2021年02月07日

  ■灵寿慈峪抬阁

  ■正定东柏棠村跑竹马

  ■清苑绣球龙灯

  □李立华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到了!曾经的岁月里,人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将春节过成了最盛大、最热闹、最火爆的节日。历史悠久的燕赵大地,民间艺术之花处处盛开,灵寿慈峪抬阁、正定东柏棠跑竹马、赞皇铁龙灯、隆尧招子鼓、井陉赵庄岭抬皇杠、邢台沙河藤牌阵等等,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每一次回望,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喜悦涌上心头。

  灵寿慈峪抬阁

  顾名思义,“抬阁”是若干少年男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立在四方形阁架上,由人抬着游行表演。身着戏装的抬阁人物悬空而立,依据所扮角色的特点,或站、或仰、或卧,随着“抬阁”行进的频率而随意摇摆,显得非常可爱。

  灵寿慈峪抬阁产生于盛唐时期,原叫“散蜡”,是正月十五灯会的一种祭祀活动,2009年6月8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有平阁、高阁之分。平阁的制作和表演相对简单,架子一般为一层,表演者或站或坐在上面进行表演。高阁的制作和表演则繁琐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高阁又称“铁枝”,分上、中、下三架,每架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表演者。制作者采用纸扎的亭、台、楼、阁和虫、鸟、花、草,与表演者的服装相互依托,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表演者看上去才如同悬于空中一般,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由于“抬阁”较高,行走过程中难免遇到树枝等障碍。在抬阁周围,不会少了一些手拿长叉的人,他们除了为表演者扫除障碍外,还负责向他们传递道具。

  “抬阁”上扮演的,都是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戏曲或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表演者多是少男少女,一是他(她)们体重较轻,二来民间有儿童受神灵保佑之说。能上阁表演者,形象出众是不用说的。根据表演情节,一般一个“抬阁”由3-5人组成。有一定表演经验的孩子,还可以根据不同剧情,利用道具做出一些造型来。小演员凌空兀立,衣裙飘拂,看上去既像演戏,又似杂技,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

  正定东柏棠村跑竹马

  每逢民间艺术展演,跑竹马的队伍总是十分抢眼。这队“人马”,不但服装光鲜亮丽,舞步花样也极为繁多。他们个个朱唇粉面策马扬鞭,犹如沙场冲杀一般驰骋跳跃。整个“马群”,步伐疾速有度,气势粗犷豪放,非常具有观赏性。

  跑竹马曾盛行于我国南北各地。经考证,早在宋代的民间社火就出现了跑竹马表演。明代阮大铖在他编写的剧本《双金榜》中也安排有“跑竹马”。清代《帝京岁时记胜》中,“岁时杂戏”条,列有“跑竹马”。所谓“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的。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

  正定东柏棠村跑竹马的表演团体,少则有十几人,多则有五六十人表演。演员服装以明代古装为主,配以大鼓、响锣、大钹等响器相随其侧,演员按鼓点跑动,一边跑动一边唱念,场面生动,煞是好看。百多年来,正定跑竹马一直在民间流传。听当地人说,跑竹马虽然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但传统的跑竹马大多是由男子表演或男扮女装。近些年来,当地妇女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从事跑竹马的演员则转变成女子居多了。

  隆尧招子鼓

  隆尧招子鼓的服装造型非常有趣,舞者背插高约五尺左右的木棍,顶端扎一彩色鸡毛掸子(俗称“鼓招子”),腰系一扁形革鼓。舞者时而大幅度摆动,如狂风暴雨,时而小幅度快速抖动,顶端掸子突突颤动。

  他们之所以把鸡毛掸子插在头顶,有“上掸天宇,下扫凡尘”的寓意。邢台隆尧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境内有午河、汦河、滏阳河、澧河、小漳河。古时河水时常泛滥,面对洪水,百姓束手无策,为祈求神灵庇护,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村民们常常敲起大鼓,后来逐步形成了招子鼓。招子鼓也曾为祭“路灯神”和“灯光佛”而舞。

  历史上澧河、滏阳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曾有过招子鼓的活动,目前活动较多、规模较大的只有狮子疙瘩和千户营两个班会。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将招子鼓演绎得气壮山河,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井陉赵庄岭抬皇杠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西下五台山拜佛。沿途所经之地,大小官员竭力进献贡品以表忠心。因此,庞大的护驾队伍里,又多了一支专门负责押运贡品的“纲”队。话说有一天,这一行数千人走到井陉赵庄岭时,一只火球突然从天而降,落在“纲” 队中间。所幸,这个大火球虽来势凶猛,一队人马却安然无恙。神宗以为这是“火神”显灵,必须表达一下敬畏之情。于是,赐修“火神庙”一座,并下旨将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定为“赵庄岭火神庙会”。

  后人为了再现当时的情景,将皇家所用的“金瓜钺斧、龙虎牌、龙凤旗”等“全罗执事”,以及纲队抬运贡品的“杠”制成道具,由村民演习。渐渐地,“皇纲会”就变成了一种迎神仪仗形式,“抬皇杠”则是仪式的核心演出。抬皇杠的角色包括:两名抬杠者、一名“押纲官”及四名 “护纲衙役”。“押纲官” 是负责查验贡品的官吏,他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很像古装戏里的七品芝麻官。据当地人讲,这个“押纲官”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扮演的,须指派宗族传承人来担当且世代相传。抬皇杠的表演特点,突出了一个“颠”宇,所以又称“颠杠”。真正的抬皇杠,一般是在崎岖的山路上表演,由几十盘杠、几百名表演者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当抬杠者行进到火神下驾的地方时,仪仗表演进入高潮,在“全罗执事”及数十面彩旗围成的圆圈里,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铁炮声,数十盘杠形成两条长龙,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千变万化的队形,令人目不暇接。押杠官在衙役的护拥下,跃马扬鞭在杠间穿梭,场景粗犷豪放,蔚为大观。

  清苑绣球龙灯与赞皇铁龙灯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常见的舞龙道具是一条完整一体的龙,龙头、龙身、龙尾是一体的,并以彩布制作的居多。河北清苑绣球龙灯与赞皇铁龙灯,都与其他民间舞龙迥然不同,形式比较罕见。

  清苑戎官营的绣球龙灯舞,龙身分12节(闰年13节),每节由两个绣球样的圆球组成。赞皇铁龙灯,则是把整个龙身分解成16个大灯笼。因此,两种舞龙,都显得阵容庞大。赞皇铁龙灯需要70余人出场。由于龙头沉重,演出时每个龙头就需要两个壮年男子。另外,铁龙灯每组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由24个钢圈组成,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俗称二十八宿。另配有龙珠、龙门、云片、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舞起来环环紧扣,可分可合变幻无穷。绣球龙灯,则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表演时龙体各节随龙头舞动。另一人专舞彩球戏逗红绿二龙舞动。绣球龙灯不但可合可分,舞动中还能组成不同的字。其表演形式分两种,一是“踩街”,边行进边舞蹈;二是“撂场”,在街头、院落、空场表演,组字摆图。常见的图式有“二龙出水”“龙马献图”“炼石补天”“大舜耕田”等20余种。

  沙河十里铺村藤牌阵

  早在商代,北方部族之征战中,有人发明了攻防护身的藤牌。之后的历代战争中,藤牌被军事指挥人员发展成进可攻敌、退可防身的藤牌阵。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溃败南退,途中一义军将士秘密逃遁到河北省沙河十里铺村。村民知道此人武艺独特,纷纷请求他教几手防身。此人盛情难却,便将“藤牌阵”传授村民,并留下阵法“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三百多年来,村民遵循训诫,将藤牌阵代代相传。

  藤牌阵原为古战场克敌制胜之阵法,经演变进化,现已成为一种防身健体的运动,既有竞技也注重表演。身手矫健的藤牌阵招式表演,融古入今优美流畅,每逢在大型民艺汇演上出现,掌声与喝彩声不断。

关闭